中國古代宗廟制度
2023-06-09 09:46:34 232 0
收藏
點贊
評論

  轉載自(作者:孟继新 张博)

图片.png

  中國古代宗廟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由來已久,並在歷史行程中,逐漸有了一套固定的形制、規模和制度,從而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宗廟文化,並成為研究古代社會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的重要內容。

  宗廟祭祀,表現了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特徵。

  宗廟產生於遠古時期,當時人們極端迷信,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死,會在另一個幽冥的世界中生活。 因此,人們在自己的前輩死後,就不斷地對死去的先人進行祈禱祭奠,以求死去的親人保佑自己在人世間的一切利益。

  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 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准設廟。 同時宗廟還是供奉歷朝歷代君王牌位、舉行祭祀的地方,又是王室的代稱。 《漢書·霍光傳》:“伊尹相殷,廢太甲以安宗廟。”《易·震》:“出,可以守宗廟社稷。”孔穎達疏:“君出則長子留守宗廟社稷。”後世自大夫以下皆稱家廟。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古籍文獻中記載宗廟的文字有很多。 《國語·魯語上》:“夫宗廟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長幼,而等胄之親疏也。”《史記·魏公子列傳》:“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樑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唐韓愈《論捕賊行賞錶》:“陛下神聖英武之德,為巨唐中興之君,宗廟神靈,所共佑助。”《東周列國志》 第三回:“遂先期出榜示諭百姓,如願隨駕東遷者,作速準備,一齊起程。祝史作文,先將遷都緣由,祭告宗廟。”葉恩《上振貝子書》:“甲午之役,陵寢躪於戎馬之足;庚子之亂,宗廟翻夫五色之旗。”《墨子·非命下》:“不顧其國家百姓之政,繁為無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廟。” 《後漢書·伏湛傳》:“猾臣王莽,殺帝盜位。宗室興兵,除亂誅莽,故群下推立聖公,以主宗廟。”宋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而今公卿大夫,莫肯為陛下長慮後顧,為宗廟萬世計,臣竊惑之。”《三國演義》第二回:“中官統領禁省,漢家故事。先帝新弃天下,爾欲誅殺舊臣,非重宗廟也。” 《東周列國志》第七回:“那時鄭國擾亂,公孫獲病死,許叔方才與百里用計,乘機潜入許都,復整宗廟。”

  宗廟的出現,標誌著宮廷祭祖禮制的初步定型,宗廟的設定,不僅給宮廷祭祖提供了場所,最重要的是,它對以家族為中心的宗法制度和鞏固貴族的世襲統治都起到極大作用。 後來,歷代王朝無不將宗廟視為“命根子”,把宗廟與社稷並列,成為王室或國家的代名詞了。

  宗廟制度規定,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以此區分親疏貴賤。 其次序是:始祖居中,左昭右穆。 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 一世為昭,二世為穆; 三世為昭,四世為穆; 五世為昭,六世為穆; 單數世為昭,雙數世為穆; 先世為昭,後世為穆; 長為昭,幼為穆; 嫡為昭,庶為穆。 《孔子家語·卷八》中記載了孔子的一段話, 孔子說: “天下有王,分地建國,設祖宗,乃為親疏貴賤多少之數。是故天子立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七。太祖近廟,皆月祭之。遠廟為祧,有二祧焉,享嘗乃止。諸侯立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曰祖考廟,享嘗乃止。大夫立三廟,一昭一穆,與太廟而三,曰皇考廟,享嘗乃止。士立一廟,曰 考廟,王考無廟,合而享嘗乃止。 庶人無廟,四時祭於寢。 此自有虞(舜帝)以至於周之所不變也。 凡四代帝王之所謂郊者,皆以配天。 其所謂禘者,皆五年大祭之所及也。 應為太祖者,則其廟不毀。 不及太祖,雖在禘郊,其廟則毀矣。 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

  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 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 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屍。 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 廟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神位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

  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 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古代貴族們出兵打仗,都要告祭宗廟祖先,甚至帶著祖先的神主同行,以祈祖先保佑其在戰爭中取勝。 《禮記·檀弓下》說:“昔者齊桓公亟舉兵做偽主以行,及反,藏於祖廟。廟有二主,自桓公始也。”齊桓公舉兵出征,沒有取廟中的神主,而是又做一個神主,載車以行,以求祖先在戰爭中隨時保佑自己。 戰後返回,將這個神主也藏於廟中,故有時廟中有兩個神主,這種現象自齊桓公始。

  貴族迎親娶妻也是要告祭宗廟的。 《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楚公子圍到鄭國娶親,楚太宰伯州犁對鄭國說:圍布几筵,告於莊、共之廟而來。 莊、共之廟,就是公子圍的祖父楚莊王、父親楚共王的廟。 也就是說,楚公子圍到鄭國迎親之前,佈置好几、筵,告祭了祖父和父親的宗廟才來鄭國的。

  戰爭、迎親對宗廟的告祭,是貴族們在特殊的情况下進行的。 而貴族們通常的宗廟之祭則有日祭、月薦、時享、歲祀等形式。 《五經异議》載:“《春秋左氏傳》說,古者先王日祭於祖考,月薦於曾、高,時享及二祧,歲禱於壇,及郊宗石室。”中國古代,貴族們每天都要祭祀其近祖,即祖父和父親; 每月要祭祀曾祖和高祖; 春夏秋冬四時要祭祀祧廟之遠祖,每年封壇祭祀更遠之祖。 三年一祭,五年一祭。 祭就是讓所有的宗廟神主合於太祖廟中,一起祭祀。 《公羊傳·文公元年》說:“大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毀廟之主,陳於太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食於太祖。”何休注曰:毀廟,謂親於高祖,毀於廟藏室。 即遷遠祖之廟於祧。 祭,則是以先祖配天而祭。 《禮記·大傳》說:“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只有天子才能以祖配天而祭。 這種祭祀叫禘。 禘之祭要重於日祭、月薦、時享、歲祀等尋常之祭,是最隆重的祭祀。

  古代宗廟中藏著祖先的神主,人們在宗廟中舉行祭祀、燕射、接神等祭祖儀式,祈禱祖先和神靈,福佑他們。 貴族們視宗廟與國家社稷同樣重要。



文章|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屬非營利性,若收錄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可聯係進行處理。


本網站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2023-06-09 09:46:34 232 0
收藏
點贊
評論
會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