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訓
2023-06-29 10:42:02 214 0
收藏
點贊
評論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然而,他有個成就更應該被世人記住,他是一個優秀卓越的家長,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一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對家庭具有高度責任心,一生修家書近1500封,對曾氏後人產生重大影響。

兩百多年來,自曾國藩以下八代人中無一“敗家子”,有名望者多達240餘人,構成了一個聲名遠播的華夏望族。

做讀書明理之君子

唐浩明先生作為中國研究曾國藩第一人,他認為曾國藩家風家教包羅萬象,如果用精簡的語言表達出來,那就是曾國藩寫給他兒子的一句話,做讀書明理之君子。

那麼讀書應該怎麼讀才對?曾國藩教給子女讀書方法主要有三條。

他在給大兒子曾紀澤一封家書中這樣寫道: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爾去年看《史記》《漢書》《韓文》《近思錄》,今年看《周易折中》之類是也。讀者,如《四書》《詩》《書》《易經》《左傳》諸經、《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

按曾國藩的觀點來說,這些都是經歷過時間考驗的經典中的經典,而經典之所以稱之為經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經過實踐檢驗了的,這是最值得後人學習與吸取的。

image.png

我們為什麼讀書?是為了學習別人的智慧與思想,讓作者的高能量場影響著我們。知識性的東西會隨著時間而不斷更新,但思想性的東西、智慧性的東西,越經過時間的沉澱,就越有學習的價值。所以,讀書最大的捷徑,就是讀經典。經典一定要精讀,因為從學習的效率上來說,精讀要比泛讀還要重要。泛讀雖然也能學到不少東西,但學得多,忘得也多。但精讀就不一樣,能吃得深、吃得透。

第二,“一書不盡,不讀新書”。曾國藩主張一本沒讀完,就不要忙著去讀其他的書,這實際上就是沉浸的讀書法。

當然,曾國藩雖然主張讀書要沉浸其中,但他從來不主張死記硬背。他對兒子說:“凡讀書,不必苦求強記。只須從容涵泳,今日看幾篇,明日看幾篇,久久自然有益。”也就是說讀書沉浸其中,其實應該是一件非常輕松愉快的事,不要當成任務來死記硬背。

讀書應該是件輕松愉悅的事,但曾國藩主張看書的時候要作劄記,也就是看書的時候得學會動手,邊看邊寫,要“略作劄記,以志所得,以著所疑”。也就是要把讀書時的所感、所思、所想,不論是心得體會,還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隨手記下來,這樣才能有助於讀而後學。

第三,就是要培養個人的讀書興趣與方向。曾國藩對兩個兒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大曾紀澤不喜歡科舉考試,不喜歡八股文,喜歡西方的語言學和社會學,曾國藩就鼓勵他按自己的興趣方向去讀書。而且對於曾紀澤感興趣的西學,曾國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為了兒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書。後來,曾紀澤寫成《西學述略序說》和《〈幾何原本〉序》,這兩本書出版,都是曾國藩親自批閱後為之刻版發行的。

對於老二曾紀鴻,曾國藩就更是這樣了,不僅鼓勵曾紀鴻培養出數學研究的興趣,難能可貴的是,曾紀鴻結婚之後,他的老婆郭筠是個喜歡讀書的女性,曾國藩覺得在那種重男輕女的社會環境下,兒媳婦能喜歡讀書,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兒子的時候,還順便教兒媳。郭筠不像曾紀鴻一樣喜歡數學,她只喜歡文學與歷史,這一方面曾國藩絕對是大家。所以在曾國藩的引導下,郭筠通讀《十三經注疏》和《資治通鑒》,也成了一個有名的才女。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要想自己好,家庭好,讀書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讀書能增長知識提升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涵養心靈,這兩個方面同時發展,人才是一個健全的人。

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讀好書可明理,明理,依理行事便是君子。

image.png

在曾國藩看來,要教育孩子立足社會,並讓這個家庭能夠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關鍵就是兩個字:勤與儉。他要求孩子們一生銘記十六個字——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曾國藩的小女兒曾紀芬晚年留下一個年譜,其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在她十幾歲時,跟隨母親來到曾國藩任兩江總督的總督府。小女兒入總督府總要穿得體面一些,光鮮一點,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藍色的小夾襖,下邊穿了一條綴青邊的黃綢褲,就這條黃綢褲其實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長嫂,也就是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過世的妻子留給她的。

但就是這條褲子的一個青色花邊讓曾國藩覺得太繁複、太華貴了,就指責小女兒不應該穿這樣的褲子,讓她趕快換掉。小女兒趕緊回到房間換了一條沒花邊的綠褲子。

曾國藩認為,“兒女越貧賤,越知生活之艱難;越知發奮,亦就越易成器”。“而世家子弟條件優越,易犯奢侈”;一門心思都用在追求豪華的生活上,不僅難以成才,而且還會由此變壞。因此世家子弟欲成大器,就須“崇儉”,“以戒奢侈為要義”,努力像普通貧寒子弟那樣生活。基於這種認識,他對家庭的物質生活管束很嚴,規定甚細。他們家日用家具是“但求結實,不求華貴”。文房四寶是“但求為寒士所能備者,不求珍異也”。每月生活所需銀兩,限一成數,另封秤出,本月用畢,只准盈餘,不准虧欠。吃飯方面,他自己經常“夜晚不用葷菜,以肉湯燉蔬菜一二種”,“後輩則夜飯不葷,專食蔬菜而不用肉湯”。穿衣方面,他自己“忝為將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要求子女“衣服不可多制,尤不宜大鑲大緣,過於絢爛”。婚喪喜慶則“一切皆從儉約”,就連他親母的喪事,也照一般人家開席用菜,“不用海菜”。

對於勤。曾國藩要求子女黎明即起,“莫墜高曾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在曾家,男子每天的主要任務是讀書寫字做文章,除此之外還必須參加一些諸如打掃衛生、喂魚養豬種菜之類的體力勞動。曾國藩歸納為“書、蔬、魚、豬、早、掃、考、寶”的治家八事,其中除“考、寶、書”講的是祭祀、待鄰、讀書外,其它五事講的都是勞作。他反復叮囑:“此八事縱不能一一親自經理,而不可不識得此意。”女子則要求每天都必須做些針線活,還要求學會做小菜,下廚房做飯。

同治三年,曾國藩夫人、女兒、媳婦來到安慶督署,曾國藩“共辦紡車七架,每日紡聲甚熱鬧。”貴為總督家屬,卻要自紡棉紗;堂堂督署後院,終日響著紡車聲,可見曾國藩治家之嚴與曾家家風之淳厚。

image.png

以身作則 言傳身教

曾國藩要求家人所做的事情,他自己不僅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人格力量比一些剛性的規定更有用,曾國藩這種高大的形象,這種厚重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印刻在他子孫後代的心裏,這種力量興許比他的家書對後代的影響更大。

曾國藩曾經告訴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過三百兩銀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後,會十幾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曾國藩不僅在穿著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和子女,而且在日常飲食上也有嚴格的要求。曾國藩吃飯的時候,碰到飯裏面有帶殼的穀物的話,他要把這個殼磕開,把裏面的穀物吃掉。

在工作方面曾國藩每天日理萬機,自晨至晚,從不懈怠。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擬,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堅持不懈。他所寫日記,直到臨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在孝的方面,曾國藩堪稱模範。曾國藩云:讀盡天下書,唯一個“孝”字。他訓誡子侄,奉祖宗一炷清香,必誠必敬;教兒孫兩條正道,宜耕宜讀。

曾國藩對祖父母、父母極其恭敬孝順。他始終以很低的姿態給父母長輩寫信,常常盛贊其德其行,時時噓寒問暖,經常稟報商議家事,懇請兄弟子侄盡孝盡責。曾國藩經常為不能親身孝敬父母長輩而內疚慚愧。道光二十九年四月致諸弟信中說:“我在京寓,食膏粱而衣錦繡,竟不能效半點孫子之職;妻子皆安坐享用,不能分母親之勞,每一念及,不覺汗下”。當父母長輩稍有病恙,曾國藩深切擔憂,他說:“祖父大人之病,日見日甚如此,為子孫者遠隔數千里外,此心何能稍置”。當母親病故時,曾國藩更是哀痛不已,深深自責。咸豐二年七月給紀澤的信中說:“余德不修,無實學而有虛名,自知當有禍變,懼之久矣。不謂天不隕滅我身,而反災及我母。回思吾平日隱匿大罪不可勝數,一聞此信,真無地自容矣”!

  編輯|單家盛



文章|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屬非營利性,若收錄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可聯係進行處理。


本網站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2023-06-29 10:42:02 214 0
收藏
點贊
評論
會員評論